通天譜 (中國孔、孟、曾、顏四姓通用輩字派譜)
明朝初朱元璋御賜孔姓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因洪武元年孔姓五十六代孫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孫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
因此就把“希”和“訥”的“言”旁加上去共為十個字:
【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清康熙聖祖仁皇帝為孔、孟、顏、曾四姓御賜統一輩字,使該四姓輩份互相聯動,全國得到統一。
曾氏源流清聖祖的御賜:
壹
壹
清聖祖玄燁帝繼位後,極力推崇聖人儒家思想,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山東曲阜,專程拜謁孔廟降皇恩,御賜孔姓派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四句20字定輩序。因曾子、顏回和孟子都是孔子嫡系弟子和嫡孫高徒,有的還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廣大,曾、顏、孟三姓遂與孔姓齊名,所以,清帝禦准此三姓同用御賜派字。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曾氏東宗房向曲阜孔氏衍聖公府領受御賜派字後,在東宗房使用的同時,頒發到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南宗房使用,讓各地宗聖後裔輩分統一,通貫不亂。其中因避帝字,改“弘”為“宏”;又避大宗繼祖公(第61派)名字,改“繼”為“紀”。至此,曾姓從第63派(孔姓從第61派、顏姓從第62派、孟姓從第64派)、御賜派字從第6字開始與孔、顏、孟三姓合用取名。至此,曾氏眾房系子孫的背字在一些房係得到統一。從參公開派計算,曾氏族派延續到了第77派。《武城曾氏族譜》稱舊派字。
貳
1774年2月17日(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弘曆帝承先帝之遺風,舉孔孟之精華,繼續推崇儒家思想,因而對“四姓”更加關愛,於是詔告天下:凡孔、曾、顏、孟家族後裔都必須按先帝所御賜之20字取名,否則,不准入其家譜,“四姓”家譜得到了帝王的肯定。如此皇恩,讓孔、曾、顏、孟四姓在除此之外的其它姓氏中更顯高貴,更具神聖性。
參
到了道光年間,為了讓儒家思想更為皇室所用,藉此提高孔、曾、孟、顏後裔的社會地位,宣宗旻寧帝又為孔、曾、顏、孟家族後裔續賜派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兩句10字定輩序。曾氏族派從此又延續到第87派。《武城曾氏族譜》稱之為新派字。
肆
同治年間,穆宗載淳帝再御賜派字“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兩句10字。這兩句10字為曾氏南宗總局《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版)記載,南宗局推廣使用,而東宗房沒有使用。
伍
1920年(民國九年),孔子第七十六世孫孔令貽,續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四句20字呈北洋政府內務部核准諮行,曾氏族派因此延續到第107派。《武城曾氏族譜》稱之民國派字。
陸
御賜之前的派字。清帝御賜派字之前,有的曾氏房系已經自製派字自行使用。1722年,東宗房推行御賜派字後,各房系紛紛響應,但仍有一些房系繼續使用自製的派字,於是形成了各地房系派字的不完全統一,出現了其它派字版本,如龍山房系的“奎璧星雲瑞,人文煥國華,召衡思繼武,鼎甲勵承家,一貫書紳永,千秋錫福遐,貽謀資燕翼,世業仰清嘉”,五經富的“祖制延宗孔,世修德業隆;家學文奇正,友廣思聰明;尚古效先覺,居官常日新;貽燕聯綿貴,乃眷上天心”等等。這些派字有的地方至今還在沿用。但不管怎樣,清帝所御賜的25字派字在他姓國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只要看到這25字,人們就會知道是曾姓人了。
柒
顏家為何沒有使用這套派字。事實上,顏姓並沒有使用這套派字,因為顏家與孔家有表親關係,需要避諱孔家,所以放棄使用,孔、曾、孟、顏四姓中只有其它三姓的後裔使用。
捌
綜合如上,曾氏派字如下:
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舊派字)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新派字)
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民國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