鄫國解謎 —〈上古鄫氏族譜史地〉
文章摘要: 古代曾氏族譜記載了鄫國經歷夏商週三朝兩千年自曲烈至姒巫五十三代世系,並且附記了幾件重要史事,此皆不見於正史,是研究上古史十分珍貴的史料。
「曾」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東周戰國時代由趙國史官所修撰的《世本》一書,是中國最早的氏族志,當中即記載:「曾氏,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後為莒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鄫國位在今天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春秋時東周靈王五年(魯襄公六年、西元前五六七年)七月,鄫國遭到莒國入侵而滅亡,世子姒巫投奔魯國,於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築武城邑,而將鄫去邑為姓,姒巫改名曾巫,即為曾氏之始祖。而鄫國既為夏裔,其祖源自可再上溯至夏禹以至黃帝。
儘管作為姓氏的「曾」姓在春秋之後才出現,但曾姓則明確源自於鄫國,而鄫國即繒國,又可書為曾國。由於上古書寫不易,文字假借情形頗為常見。「鄫」為形聲字,其聲符為「曾」,「曾」為「甑」的初字,而古「曾」字下無「日」,是象形字。甑是一種蒸食的炊器,在鬲器裡盛水,其上安有多孔的陶版,將食物置於陶版之上,在鬲下燒火,即可靠著蒸氣蒸熱、蒸熟食物。「曾」的字形就是用甑炊煮食物時,蒸氣從其如窗格的陶版散發出去的樣子,所以「曾」作為動詞時,與「蒸」音義相同,蒸器就是曾(甑)。發明甑的部落被稱為曾人,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曾,夏王少康則把曾地封給了曲烈,曲烈建立的封國即為曾國。「鄫」字的形符為「邑」,意指曾地,所以「鄫」、「曾」兩字用在封國的時候,其實可以相通互用,「鄫國」也就是「曾國」,而其之所以又稱「繒國」,說明瞭鄫國尚是一個絲織出產的大國。使用「曾」此一聲符的漢字尚有「罾」、「矰」,傳說此皆由鄫國所發明,「贈」字則始於商代,因鄫國經常向商王朝貢。這些字的出現和使用,都表明了其與鄫國也就是曾國文明的關係。
鄫國雖然亡國的時候位處山東,但這不表示該國始封就一定在山東。鄫國原是夏王少康或季杼賜給曲烈的封國,傳統史家大都認為該國自始至終都位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然而當地卻從來都沒有過春秋以前夏商時期鄫國文明的考古發現。事實上,山東原即為東夷蠻荒之地,雖然周初封呂尚於齊、姬旦於魯用以開拓東土,但要到東周平王率諸國東遷,全境才與中原文化有更多的碰撞。由於鄫國沒有完整的史冊流傳,因此後人對於它的歷史並不清楚,但與鄫國同為夏朝後裔的杞國,始封地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卻有於東周襄王七年(魯僖公十四年、西元前六四六年)春遷國至齊國城陵(今山東省安丘縣杞城鎮)的記載,如果杞國是因春秋避亂而遷國,鄫國也有可能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而遷國。
考據和考古的成果則逐漸打開了鄫國的歷史迷霧。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大關口村有古地名曰繒關,地處伏牛山與桐柏山啞口,原為春秋時楚國所建長城關口,該地何以名繒關,清康熙朝學者高士奇在所著《春秋地名考略》一書中即判定因繒關位於繒國故墟。從地望上來看,繒關位於中原與楚國荊蠻的交界,在夏代修建由中原通向西南的夏路道上,在上古時既為中原的南界,又是交通要衝,夏王季杼把這一重鎮封與王弟曲烈經略,為其把守南疆,在地緣政治和封建政治上的考慮皆有其可成立之處;更重要的證據則來自於考古的大發現,一九九四年方城縣券橋鄉潘河沿岸八裏橋地區發掘出夏代中期遺址,出土有陶器、玉器與石器等文物,其中有石鉞,是封君權力的象徵,可證實該地為夏代封國首邑;二零一零年下半年起,南陽市所屬方城、淅川、鎮平、南召各縣又發現六千多處岩畫,其中在方城則發現有玉璧狀岩畫,這是有權力者祭天的遺跡,顯示方城是上古南陽盆地的重鎮。綜上所論,大概可以推論,鄫國故地,應當就在方城。
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區古滎陽縣境之黃水河,舊名溱水,《國語‧鄭語》記載:「史伯答桓公曰:君若克虢、鄶,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乃促使鄭桓公遷國至此,西漢桑欽著《水經》則將溱水寫作「潧水」,兩者同音。但溱水之西新密市曲梁鄉則另有一水名鄶水,亦可書為澮水,受古籍影響,今名為溱水,其上大樊莊古城角寨村之東岸,則有夏代之鄶國遺址矗立其間。會與曾兩字字形相近,很容易搞錯,若從字源考察,會就像是有盒蓋的鬲器,盒蓋就是其上的「亼」,該字可視同「曾」的省文,但此處之曾等同「增」,是增益、增加的意思,所以會的字義有會合、會聚、會計的意思。鄶國起源於祝融部落,自遠古的帝嚳高辛氏姬俊時代即受封於當地,夏朝不可能於同一地再封國,且國名為字形相近的鄫,學者丁山《殷商氏族方國志》和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皆引證《水經》,而認為潧水名字較繒關為古,鄫國國名應當源自潧水,以水名國。但若文獻典籍上所指位於當地之鄫國與潧水乃是鄶國和澮水之誤植呢?一九九七年十月起五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針對鄶國古城寨遺址進行發掘,迄今未發現有任何歷代鄫國文物,當可判斷鄫國從未封國或遷國於此。鄫國因發明甑器之曾部落而得名,初國方城,當可成為定論。
鄫國在商代已是南方大國,商高宗武丁子昭在位第三十二年(西元前一二九三年)十二月,即在我、曾、舉三國配合下,親率右、中、左三軍討伐荊楚,設立長官,而留有蔔辭:「乙末蔔,貞:立使於南,右比我,中比舉,左比曾。十二月。」
周武王姬發克殷後,重新分封天下,周武王母后文母太姒出自鄫國,鄫國乃被封為子爵,蓋周初不將公爵、侯爵封與外姓。《國語‧周語》雲:「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杞、繒由大姒,是皆能內利親親者也」,即贊許周武王將母族封國,利親亦利天下。周公姬旦平定管蔡武庚之亂後,重新分封,可能即將鄫國移封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北之鄫城,與杞國、宋國和鄭國等國相鄰,鄫國原地則另行冊立姬姓侯國曾國,一名繒國。姬姓曾國在西周末年,曾經應南方鄰國申國之邀,聯合西夷犬戎進攻宗周鎬京,原因在於曾與申有盟國關係,申侯因不滿周幽王姬宮涅廢其女後座並廢其外孫宜臼太子位,而另立寵妃褒姒與其子伯盤,遂與周幽王交惡,於周幽王準備聯合諸侯攻伐之前先行起兵反制。三國東吳史學家韋昭認為這個曾國是姒姓國,但戰國時魏國史書《竹書紀年》有「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的記載,當代學者蒙文通指其中的魯侯應為曾侯之誤書,因魯國在山東,不可能與申、許兩國共同起事,而「魯」之字形則與「曾」相近,曾國適為侯爵,故而攻滅西周的曾國當為姬姓之國。而若曾國改姓姬,最有可能的時間,就是周公平亂之後。姬姓曾國後來向東南拓展至湖北漢水之北,最後為楚國所滅,曾侯乙編鐘即為該國文物。
至於姒姓鄫國,則就西周平王三十二年(西元前七三九年)〈曾伯黎簠〉銘
文「克逖淮夷」推測,可能在西周平王東遷的新局中,與晉文侯姬仇合作勤王,並且平定過淮夷,卻因此而或許與淮夷結為世仇。姒姓鄫國可能有意東遷淮水流域,但並未順利取得新的領地,導致國力迅速衰微。東周襄王七年(魯僖公十四年、西元前六四六年)春,杞國遷至山東,時魯僖公姬申長女伯姬待嫁邾文公曹蘧蒢而逝,媵送之幼女季姬(叔姬)待嫁,而竟於夏六月與鄫子於魯國東防(今山東省曲阜市費縣紡山鄉)偶遇私會,季姬乃於次年九月嫁歸鄫子,此事則導致邾文公之不滿。東周襄王九年(魯僖公十六年、西元前六四四年)十二月,淮夷進犯中國,魯僖公姬申與齊、宋、陳、衛、鄭、許、邢、曹等國會盟於淮(今江蘇省盱貽縣),商議救援鄫國免遭淮夷侵犯以及向東攻略之事,同時號召諸國為鄫國築城,但因齊國傳聞內亂,工人匆忙返國,工程遂中止。再三年後夏六月,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國會盟於曹國之南邾婁(今山東省鄒城市),鄫子遲至二日,宋襄公竟然指使久已挾怨之邾文公綁架至東夷神社次睢之社(於今山東省臨沂市,後人名叢亭(鄫亭)、大叢社(大鄫社),鄉人稱之為食人社)作為人牲宰殺祭神,用以拉攏淮夷。
吾人判斷,鄫國大約在東周襄王年以後已落腳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文峰山東麓的向城鎮,依附於魯國,由此至於東周靈王年間滅國,有較為清晰記載的歷史,大約八十年。鄫國故城於今尚在,見證著鄫國過往的存在。
古代曾氏族譜記載了鄫國經歷夏商週三朝兩千年自曲烈至姒巫五十三代世系,並且附記了幾件重要史事,此皆不見於正史,是研究上古史十分珍貴的史料。有關鄫國的歷史,窮盡古今文獻,今之史家尚對於其始封地和遷國經過沒有定論
但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出土,我們相信世人對於鄫國的歷史日後必定會有更清楚的掌握。
文:曾建元